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发布时间:2022-12-20

2022年12月19日下午2:00线上会议: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参加人员:全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嵘:臻辞代表邱勇本人(在学校参加抗疫),代表学校发言。邱勇创立,本人,张希,王训,段炼任主任。是学校标杆式的重点实验室。化学系在人才方面进步有清华有目上共瞩,世界排名在不断攀升。化学学科对清华建设世办一流大学做出了贡献。离不开学术委员会的指导,都是重点初到的舵手,感谢一直以来的指导支持,学校也会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争取明年在国家重点室的争取上取得成绩。

刘奕群:标杆式的重点实验室。期望在各位院士专家的指导下,在邱勇和曾校长的支持下,也会越来越好。

刘磊:感谢专家百忙之中来参会。明年二十年,对化学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队伍建设,人才发展方面对化学系支持很多。明年希望在争取国重时取得进展。早期致力于电池,纳米金催化,新方向上有所突破,希望专家给出指导意见。化学系也会把全部力量用于支持重点室向国重方向进取。

段炼:

1、 培养了一名人才,引进了一名人才。张宏杰院士为主任的工程中心成立。目前有30人

2、 定位发展新型的功能材料为目标,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重视课题间学术间的交流,聚焦研究方向,清晰定位,明确理论为主

3、 张东东获得优青,李远今年刚刚加入实验室。生命科学楼1/4已投入使用。国强楼在建中

4、 文章略有增加,科研经费也略有增加

专家意见

1、 姚建年:既然成立了一个重点实验室,就要凝练一些重要的方向,这也不是重点室自己的事,现在许多重点室都有这种情况(段炼:我们现在希望有一交叉,如李远和张希,许华平有交叉。我们和帅老师在一起有交叉,只是在工作中没有体现出来。

2、 张希:只能反映平均水平不错,但不能反映重点室的卓越程度。如法国的一些学校化学都排不到100名以内,但他们的高分子化学是世界公认的。清华化学的未来在于年轻人,他们代表清华化学的未来,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化学的未来,所以年轻人要有这种使命感,从80年代的邓青云,到后面的。。。。。。。马於光(材料),现在有硼氮材料不是第二个,第三个,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是首创。每篇论文都可以认为是第一,拉长评价的周期,创造合作大于竞争的赛道是化学系要着重解决的事情

3、 田禾:姚主任和张校长讲的非常好,点到了实验室年度报告的一些问题,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有指导意义。实验室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但没有看到国际合作的项目,希望未来有国际合作上有所突破。另外,问一个外行问题,帅老师也在线上,多重共振,我不太理解,应该是光谱变宽,怎么变窄了?看到许多报道上的结果和你们的结果不一样。验证,实验设计,都应该讲清楚。我希望帅老师和马於光都要讲一下。(段炼:国际合作有一些,与京都大学有合作,一些老师还是有合作的,一直向国外先进的学校学习,平时交流还要加强)多重共振还是利用硼氮,减少了振动的偶合,早就有,但没有总结这种现象

4、 李亚栋:一年来工作本身来讲实验室进步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田老师指出了,有机光电子实验室的定位和目标在哪?机遇何在,挑战什么,这是第一条,然后自动出来确立了哪几个方向,然后有分报告,根据确立的方向,我们发现了什么,最后开会的目的不是展示,应该是围绕着向哪个方向发展,寻求哪些帮助,每年的报告要围绕这个中心,解决了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离我们的目标是远了还是近了,有什么问题,现在国家的要求不是做大,而是做强,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为什么做,做出来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在家里就说的多一点

5、 马於光:实验室做了些事情,一些新东西。有的年轻人回国了,学习到了一些东西,回来做一下,与我们有关的两个发光报告,做的很热。清华是标杆啊,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做一些新的东西,就是如果没有硼氮,你会做什么,就是做些原创的东西出来,清华要思考,必定是清华的标杆啊。争取做一些一听就是你们做出来的,新的东西。多重共振最早提出来的是日本人,随便写一写,现在年轻人可能都不太懂这个东西,OLED是要产业化的,清华是离产业最近的,清华可以多申请专利,将核心的技术保护起来。

6、 陶绪堂:文章发的不错啊,但太内卷了,我自己也在反思,论文发的很多,但真正做出来了什么,也说不好。有机光电清华做的很好,段炼主任他们做的硼氮体系很多,但别人提出来的我们再做,但有多少我们自己的东西呢?都是给别人做嫁衣。我自己感觉设计的原理是套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7、 王利祥:去年线下参加的,今年取得不少成果,又有新的年轻人,为这个实验室的队伍建设有好处。对四个方向的定位要清楚,要体现出来四个方向的关联,否则有拼凑的感觉。面向未来的产业应用,解决重大需求的问题。清华的地位在产业方面形成,清华在硼氮体系方面抓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绿光和红光的窄谱方面确实是清华自己找出来的,看看能否抓住这个方向,是0和1的问题,利用清华多学科的优势,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东西来。

8、 黄飞:每次听报告学习很多,清华人才济济,拿的出手,我和其它老师的感觉是一样,做为一个实验室如何来平衡,个人如何发展,实验室的目标如何确定。围绕一个目标,国重要做单向冠军,不能什么都做。

9、 唐智勇:人才济济,博士后,博士做的都非常好,这是中国的未来的地缊和希望,希望中科院也能留做年轻人。刚才许多专家都说过了,方向散的问题,我们也存在,现在是以项目驱动,以课题为基础,大家必须围绕着一个方向来做,进行资源配置。把大家聚在一起。

10、      樊春海:这个实验室的特点是每次请的都是年轻人来做报告,而不是其它实验室请的都是重量级的骨干来做。这样我们就能听到许多新的东西,但战略思想,系统性就没有体现出来,这是有益的尝试。

11、      陈红征:

12、      张洪杰:要把一个材料用上还是很难,能否在实验室有愿意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还得有愿意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人,能在众多的材料中选出具有清华特色的材料。就是要选出这样的人才来从事这种研究。

13、      王梅祥:队伍壮大,成果的产出,我是外行,讲不到点子上去,我同意其它专家的说法。建议以后段炼的主任报告要把特点讲出来,从理论,到产业,在基础和应用上结合的很好的实验室,以后要不断强化,基础和应用这条主线对标好,可以不断的引导年轻人向这个方向发展。年轻人的报告有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的感觉,但缺少的是把自己放在国际化发展上去,看看自己做的是什么,有什么贡献。能在研究中,在坐标中自己的位置,对以后的选题是有好处的。

14、      帅志刚:一直是这个模式,年轻人做的还是不错的,感谢委员们在这种情况下来参会。

15、      冯雪:我们是清华国防首个重点实验室,探索创新机制,柔性的天线,可穿戴,微系统走向猎装。器件的基础理论和制造(高性能有机器件和无机器件的融合)

16、      梁琼麟:鼓励年轻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专家意见高屋建瓴,顶天还要立地,鼓励一部分人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对实验室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落实在实验室的建设之中,对化学系的发展,我自己和以后的发展,选题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面系里也会研究在考核上,激励的政策方面,感谢专家的指导 ,祝愿专家在疫情期间参会,非常感谢!

17、      李永舫:感谢大家的意见,年轻人的报告很有印象,文章发的很好,但结合专家的建议,李亚栋老师提出来的,目标和定位要搞清楚,大方向里还存在什么问题,特别是实验室里有些方向是否可以和冯雪那个柔性实验室可以结合起来,定个目标,将兰光用在生产线上,还有什么问题,这比发文章要求的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变成一个非常重大的产业,因为文章一直以来发的都很多,但用在生产线上还是没有多少。要注意申请专利,否则没办法往产业上走。在教育教学上的成果没有看到,因为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还是要以教育和教学相关。